肝癌早期诊断生物成像探针构建及应用团队
团队任务简介:
肝癌早期高灵敏成像可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于肝癌的筛查、分期,以及术后疗效评估至关重要。肝癌早期高灵敏成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是成像探针构建与生物标记,而探针的性能取决于探针构建策略。申请人拟通过医学、生物学、材料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以细胞的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特性为基础,围绕高性能生物成像探针构建新策略开展研究,在已有仿生纳米生物探针研究工作基础上,系统地解决以下关键科学问题:(1)普适、可控、多能仿生生物成像探针的构建原理和成像机制研究;(2)微环境响应性仿生纳米生物探针进行肝癌早期的特异高灵敏活体成像检测;(3)基于仿生技术的溶瘤病毒工程化改造及其在肝癌“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
PI:谢海燕 教授
谢海燕,教授,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以课题组长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1项,以项目副组长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参加国家级研究项目3项。已发表SCI收录论文63篇,被他引2076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并已转化2项,其中1项已投入大批量生产,推动了量子点显示技术的发展。近五年在Angew. Chem. Int. Ed. (热点论文), Acc. Chem. Res., Adv. Mater., ACS Cent. Sci. (内封面论文), Chem. Sci., Anal. Chem.等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23篇,其中SCI top期刊论文20篇,影响因子>10的论文13篇,并已多次被Chem. Rev., Chem. Soc. Rev.等期刊或网站引用和正面评述;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18次。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纳米生物材料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传感-生物芯片及纳米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纳米医学与工程分会委员。
Co-PI:丁惠国 教授
丁惠国,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高层次卫生人才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现兼任北京医学会肝病专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肝病学会肝纤维化/肝硬化学组、脂肪肝学组委员及中华消化学会肝胆病学组等学会委员。中华肝脏病杂志、首都医科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世界华人消化病杂志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杂志编委或特约审稿。1988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后师从国内著名的消化专家于中麟教授,王宝恩教授。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擅长诊治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及其相关并发症,肝癌的早期诊断。擅长各种消化内镜的操作,如ERCP,ENBD,EST等。1999年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获得“北京五四奖章”称号。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863专项、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多项国家及北京市科技攻关课题。参加编写《肝硬化》《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内科治疗进展》等著作,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
团队成员:
黄利利 特别研究员、黄渊余 研究员、李磊 副教授、刘晖 主任医师